发布时间:2015-07-09 11:28 我要投稿
据新出炉的2014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4.56本,低于调查显示的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今年,央视新闻“我们读书吧”媒体公益行动再出发,呼吁将“世界读书日”所在周设立为中国 “全民阅读周”,让阅读成为风尚,涵养文明个体、书香中国!你喜欢读书吗?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如何才能读好书?你喜欢读哪些书?说说那些年你读过的书。如果你对自己不满意的话,那么,现在就从一本好书开始,每天与心灵对话,我们读书吧!
阅读养心
■杨会安(民 权)
学生时代,老师常给我们讲古人“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读书佳话。久而久之,渐渐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年少时,因家里穷,我没有买过除了老师要求之外的任何一本书,但因为喜欢阅读,加上“厚脸皮”,我的手中有不时更新的或借来或抢来的一本本小人书。那一行行流光溢彩的文字,一个个神奇动人的故事,给生长在大山里的我开启了一扇通向外界的窗子。透过这扇窗,我发现自己简直如井底之蛙,太狭隘、太闭塞了,外面的天空是何等精彩!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认识了冰心阿姨,文学泰斗巴金,老舍先生,幽默大师马克·吐温……还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更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考上大学后,身为穷学子的我虽然没有行万里路的条件和资本,却有着读万卷书的豪气和韧劲。一有闲暇,我便泡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我感觉自己的周围既有古人、名人,又有伟人,中国的、世界的,他们在不断地鼓励我、教育我、鞭策我一点点前行、进步。那一本本浩如烟海的书册,让我看到了中华历史之博大精深,世界文化之瑰丽多彩,同时,那一篇篇包涵深情的文字,在再现人生悲欢离合之际,还教会了我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那时,我最喜欢的书有《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三国演义》《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等,从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人生是曲折的,是充满挑战的。
但生儿育女之后,加上信息化时代的快节奏生活方式,我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各种杂事与浮躁情绪渐渐掌控了我的生活,灯红酒绿、车马喧嚣中,我感觉大脑一片空白,好不怅然。尤其是最近几年,打开书柜,我竟有了隔世之感,书架上一排排的书籍竟布满了灰尘。信手翻阅那一本本有的只剩下名字甚至有的连一点踪迹都不曾留存在大脑中的书刊,我发现自己的心田也已布满了厚厚的尘埃。
那晚,我关闭了手机,走出了网络,走出了红尘中的纷纷扰扰,泡杯清茶,拧亮书房里闲置了好久的台灯,精心打开那些书册时,我竟然又走进了如痴如醉如饥似渴的阅读时代,直到夜半醒来的妻子忽然站在我的面前……
苏联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春日,阳光明媚,花开灿烂,正是读书的好时候,让我们浮躁的心安静下来,走进文字,给贫瘠的心田补充一下养分吧。因为阅读可以养心,可以清鲜我们的世界,芳香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一天天进步。
读书是一种生活状态
■梁云祥 (江 苏)
我的读书习惯始于少年,工作30多年没有放弃业余读书,个人花费最多的就是买书,妻子和儿子也都爱读书,一家人读书、写作,都自得其乐。回过头来想一想,能够坚持可能和心态有关,不是急功近利,也不是附庸风雅,就是一种生活状态。经营欲望的时间少了,就有时间读书了。
对于读书,古今大家有许多境界之说。精辟高雅,宁静致远。但我觉得真读书,最起码做到两条:一要明理,二要践行。
明理,就是读书之后自己能明白事理。这个“理”,有科学之理,有人伦之理,有是非之理,有善恶之理,有美丑之理,有家国之理。明理,首先是辨别。书中观点、情感、立场是否正确,不能囫囵吞枣,毫无取舍。其次,是纠偏。读好书后,针对自己认识的误区,能够自我澄清,自我明晰。最后是感同身受。读书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真、善、美滋养的过程,你会得到更加明晰的方向,更加坚定的态度,更加温暖的情怀。
践行,就是明理之后按“理”去做,做人、做事,要有境界,有担当。读书既要为“颜如玉”“黄金屋”,但更多的是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读书不去践行,读再多的书也是瞎读!
书香伴我入梦乡
■张 超(柘 城)
笔者对书的热爱和挚爱,最早可追溯到刚能看懂小人书的年龄。那时我的书瘾特别大,就像现在的孩子有网瘾一样,现在想想,自己这辈子能与文字为伍,还真是与小时候爱书有关。
走上工作岗位后,更感到腹内空空,力不从心,于是枕边的书越来越厚。常有“一日不读夜不能眠”之感。真正体会到了郑成功所说的“至乐无如读书”的意境。在我的床头、客厅的沙发上以及电脑桌上到处都散落着书籍,休息之时信手拈来,翻上三五页,常常是书香伴我入梦乡。
炎热的夏季,找一处僻净的阴凉之地,专心致志地读一本好书,忘记了酷暑炎热,忘记了世事和喧嚣,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寒冷的冬季一卷在手,温暖的感觉便从心底升起,拥抱你的世界。时空虽然辽阔,此时,你不会独“怆然而泪下”,书海神游的快感让你享受不尽!
北宋诗人黄庭坚说过一句脍炙人口的话: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读书的益处先哲们已说得太多,而我觉得自己读书,虽远没有成就可言,但的确从中获益匪浅,她使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充实而又有情趣;有书相伴,我从没有感到过空虚寂寞,从没有感到过冬日的漫长,也从没有感到过夏日的酷热。只要有一本好书可读,便没有了孤独寂寞的时光,远离了职场上的紧张与窘迫,心中多了一分恬淡与安静。
德国纳粹党元首希特勒在他死亡时,留下了1.6万册藏书,他说:“年轻时,我没有接受过应有的教育。但是,我每天晚上都要读一到两本书,即便夜已经很深了。当一个人‘付出’时,他同时也在‘获取’,而我从书中获取我这之所需。”
南宋诗人陆游在《寒夜读书》诗中曾自嘲,“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抄那计年,不是读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被后人称作书癫。清代大才子纪晓岚曾在自己的书斋撰联一副曰:“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大画家郑板桥在自己的书斋上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明月,数椽矮屋,锁不住五更书声。”把书读“薄”,把人读“厚”;把书读旧,把人读“新”,这是读书人的至高追求。
假如你想长大成人就请读书吧
■孙世华(黑龙江)
1978年,我在学校附近的供销社看到刚复刊的《儿童文学》,那种新鲜感顿时让我爱不释手,于是立刻跑回家要钱将书买下。从此,我开始酷爱文学,拼命读书、写作,心里充满了美好的梦想。
为了读书,我到市图书馆办了一张借阅证,遗憾的是,看书的人比书多,想看的书根本借不到。去新华书店买书更加沮丧,那时只要有文学方面的书,队伍就排出百十米远,以至于柜台被人群挤得东倒西歪,支离破碎。无奈之下,我只好通过“走后门”的办法联系上卖书的营业员,此后来了新书她就给我留着,这样,我才终于买到了想要的书,至今,我仍在感谢她。
各种文学杂志全面复刊后,我每年都订七八种。上世纪80年代,“伤痕文学”兴起,从《飘逝的花头巾》《伤痕》《今夜有暴风雪》,到《灵与肉》《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大墙下的红玉兰》,再到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青春万岁》《蹉跎岁月》《人与人》等,几乎每一部文学作品的发表,都会在社会上引起“震荡”。现在想起,那真是一个读书的年代,同时也是思考未来、憧憬未来的年代。
通过这些年的读书写作,我的经验只有一个:读书可以使人愉悦,使人增长见识,使人善良,使人学会明辨是非,悲天悯人,不被别有用心的人蛊惑,更不会随波逐浪,以讹传讹,口是心非,瞪眼说瞎话。对此,凡是仔细研究过西方文明与民国历史的人就会发现,读书可以使一个民族发展、强大,走向繁荣;读书可以使一个人更加自觉自尊、自立自强,学会独立思考……
多年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风雨,笔者读书没断;不管经济多么拮据,买书习惯没断。最后,我只想与年轻人说一句:假如你想长大成人,就请读书吧!人生的路很长也很短,真正的朋友也许只有书籍……
让读书成为一种爱好
■靳翠菊(虞 城)
当时光的车轮碾到了今天,汹涌的市场之潮错乱了人们谋生的匆匆步履,扰乱了人们心灵的那一湖止水,如果能拥有大把的时间坐下来读书,倒是成了很多人的一种奢侈。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还是有的。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读书的场合和方式还是很多的。吃饭时读书,书是一种绝好的佐餐调料。如厕时读书,那种快乐,你不经历如何知道它的好处呢!最常见、最有益处的是在等车、坐车时读书,会让人觉得那段枯燥的时光过得飞快而充实无比。在嘈杂的车厢里,如有一抹安静读书的剪影,那会是多么亮丽的风景啊。在车厢里读书,有书相伴,那将是一段愉快的旅程。
让人最受益的是夜读。可以去书房或卧室,拧亮一盏暖红的灯,可以选择一个最舒服的姿势,悠然进入读书佳境。
在现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更方便了。我们可以把好书以电子书的形式下载在手机里,更是随时随地地阅读。时间长了,喜欢读书就成了一种习惯,成了一种爱好。
人就得有一种爱好。好的爱好能让我们受益终生。特别是读书,胸有翰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些已步入中年的“70后”,将一步步迈入老年行列,我们的子女多是独生子女,这个时代他们的生活压力很大,很少有时间陪伴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只有自娱自乐,学会找一个乐子消遣漫长的老年时光,所以我们现在就必须培养一种爱好,等我们老的时候可以老有所乐。而读书就是一种特别适合我们的爱好,以书为伴,与书对话,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定不会让寂寞成为我们晚年的写照。
热爱读书吧,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爱好!是书连接起了我们的一段段精神文明,书能让我们有一种以世界为家,以万象为邻的温暖感觉!
我与读书
■田晓泉(平顶山)
有人说:一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我的认识尚不至此,但一日不读书,心头飘下的失落感还是挥之不去的。
小时候,喜读神话、童话,看过《封神演义》《西游记》《骑鹅旅行记》等。青年时期爱看与战争有关的,《保卫延安》《战争与和平》《血战太平洋》等都读过。成年以后,文史哲地、政治经济、法律医学等方面的书籍都有所涉及,但都是管中看大象,略知一二而已。
读书的意义,我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里得到了比较完整的认识。里面把阅读对个人智力成长的作用提高到少见的高度,还指出,所以有的孩子学习数学“吃力不落好”,原因就在于阅读没有跟上来。
书到用时方恨少,由于写作的关系,我开始深“恨”自己从前读的书太少。好在还有今天和明天,我要速读、略读、细读、精读并用,尽可能地多读一些书,不管怎样,也不能落后于日本的人均阅读数。
《行动起来,我们读书吧》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ngqiu.yuduxx.com/huashang/201809.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