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02 09:29 我要投稿
虞城网讯(通讯员 何文学)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壮举;这是一项惠泽民心的工程!
在脱贫攻坚这场大决战中,全县各级领导情系百姓,亲临一线,驻村扶贫、社会帮贫、产业脱贫、政府兜底、美丽乡村五路并进,在全县148个贫困村,携手7.3万名贫困群众,吹响了脱贫攻坚的集结号。
政府扶贫:不辱神圣使命
决战贫困,方显党和政府的爱民本色!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面对非常形势、非常责任和非常使命,该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博大的民生情怀科学决策,战略布局周密清晰,战术实施精准到位。全县上下的思想凝聚到脱贫攻坚,干劲汇聚到脱贫攻坚,资源集聚到脱贫攻坚,形成横扫贫困的强大合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干部是主力,作风是保障,精准是关键。全县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率先担当,冲上一线。从书记、县长,到普通干部,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把考勤落实在贫困户家中,开展“干部大走访、问题大调研、困难大排查”行动。
唱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三部曲”。148个驻村工作队走村串户,累计走访80000多人次,澄清了脱贫攻坚的“三套台账”,把扶贫资金和项目精准地引导到特定人口、具体家庭,即使是同村的左右邻居,也有不同的扶持政策,让脱贫工作更精准、更有效、更扎实。
澄清贫困群众的精准台账。按照“户申请、村评议、镇审核”的程序,全县共确定7.3万名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每户档案上都明确贫困原因、贫困程度、脱贫办法,较好的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
澄清企业用工需求台账。对全县2200多家企业调查摸底,详细掌握各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用工现状、帮扶意向等情况,澄清了企业用工需求底子。
澄清贫困人口帮扶需求台账。通过精准识别,全县有意向需要产业帮扶和产业转移的贫困户,其中在本地务工意愿的贫困人口数、需要社会兜底帮扶脱贫的人数。
摸清底数是基础,精准实施是关键。一时间,全县干部帮助困难群众就业,扶持困难群众发展产业,为困难群众传授致富技术的帮扶行动红红火火。
企业帮贫:扛起社会责任
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全县已形成六大块状经济圈,分布于全县各乡镇,每个经济圈可带动方圆5公里之内的贫困人口就业。第一,是以汇丰棉业、汇鑫棉业、海通棉业为龙头的站集镇、杜集镇纺织工业区;第二,是以科迪集团、通宝食品为龙头的利民镇食品加工区;第三,以东方工量具、建波工量具为龙头的稍岗五金装备加工区;第四,以界沟镇、黄冢乡、木兰镇为中心的筛板、通风设备、粉皮、猪毛加工、中药材生产加工为主要产业传统工业区;第五,以刘集乡、郑集乡、张集镇为中心的农牧产品深加工区;第六,以县产业集聚区、保税物流园区为中心的创新创业园。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成为脱贫致富“航母”,打造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依托五金机电、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通过社会帮扶,转移就业,土地流转,政府给政策,企业得发展,贫困户得实惠。重点推广四种模式,第一是家庭农场托管帮扶,第二是订单农业社会帮扶,第三是带动贫困户合作帮扶,第四是培育村镇特色产业,居家灵活就业带动。六大块状经济圈直接带动20余万人就近就业,其中贫困人口2.1万人。
在脱贫攻坚战中,科学用好民营企业这支重要力量,大力开展“民营企业联村扶贫”活动,引导企业与贫困户对接,走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脱贫攻坚新路子,点燃了企业家们扶贫帮困的激情。
为激励支持民营企业和贫困村联姻、与贫困户结对子,合力脱贫,县委政府创新思路,用足用活扶贫信贷政策,采取贫困户联户入股、年度分红的办法,让贫困人口依靠企业实现稳定就业,让企业依托吸纳贫困人口获得信贷扶持。实现互利双赢、相得益彰。
令人感动的是,这些企业家们富而思进,一呼百应,爱心如潮,有责有爱心连心,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表现出令人钦佩的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
全县先后组织企业用工供需对接见面会36场次,128家企业先后与8469名贫困人口签订了用工协议。实现稳定就业、稳定增收,迅速产生精准扶贫“裂变效应”。
企业成为带动脱贫的“航母”。辛迪纺织、乐为牧业、汇丰棉业、江华工量具、珂铭工量具、森林木华、科迪集团等30多家企业就近用工都在300人以上,优先安排6228名贫困家庭人口就业,在企业建立贫困职工之家,对贫困职工倾注更多关爱。
站集镇刘斜村贫困户卢新士说:“因为父母有病,我不能外出打工,生活很困难。汇丰棉业公司让我和村里11家贫困户来汇丰棉业,每月工资3200元,在家门口打工,还不耽误照顾父母,感谢政府,感谢公司领导!”
是的,谁为咱老百姓谋福利,老百姓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产业脱贫:闯出致富新路
在帮助困难群众脱贫攻坚中,虞城县标本兼治,对贫困户,既注重解决眼前困难,又着眼长远发展;通过土地流转让贫困户两头获利。
土地是贫困群众最重要的资产。县委政府着力做好土地这篇大文章,在贫困村率先打响“土地流转攻坚战”。
把土地集中起来,依托乐为牧业,在全县各乡镇新建养鸭场100多个;依托科迪集团,建设青贮饲料基地20多个,依托阿健生态农场,建设蔬菜大棚100个,另建设千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依托双洋食品,建设1500亩甜玉米、荠菜种植基地; 600亩优质葡萄种植等等。
把土地流转出去,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发展种植、养殖和加工,全县已有100多个贫困村迅速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种养加产业模式。界沟、黄冢、营郭、杜集、站集等乡镇中药材种植加工560多户,板材加工专业户达1220户,铝制品加工160户等,特色产业遍地开花,成了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火车头”。
一项特色产业,闯出一条脱贫新路;
一个产业基地,带动一批群众致富;
一批扶贫项目,点亮一方百姓心灯!
金融扶贫:“造血”与“输血”并举
政府投入1000万元风险金,撬动银行一亿元,农贷公司、中原农险和金融机构“四位一体” 金融扶贫平台。选定合作金融机构开展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缓解农业生产“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同时由政府组织资金池1000万元,存入合作银行作为风险保证金,联合农贷公司、中原农险共同对农业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融资进行风险补偿,对每笔融资借款,银行金融机构、政府资金、农担公司、中原农险分别承担风险补偿,并共同进行追偿。
政府兜底保障,补齐“四块短板”, 医疗兜底再报销,解决贫困户因病返贫后顾之忧;政府兜底养老,建设生态养老产业园,解决部分贫困户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问题;贫困户贷款兜底,保障贫困户脱贫路上“零风险”。 公共服务政府兜底,让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县2016年已拨付低保金508万元,有效改善了低收入人口的生活条件。
变富还要变美:美丽乡村入画来
美丽乡村与脱贫攻坚同步规划。全县148个贫困村全部统一由具有甲级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规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结合贫困村当地的文化、旅游、主导产业,争取每个贫困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如:店集乡惠楼村突出“惠楼山药”品牌,规划1000亩的优质山药产业园;闻集乡郭老家村突出历史文化,围绕郡马陵打造历史旅游文化景区;田庙乡田庙村围绕黄河故道打造故道花海旅游景区;稍岗镇韦店集村围绕济民沟打造“六里画廊”生态观光区。
资金整合与美丽乡村同步建设。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该县每年有较多扶贫项目、扶贫资金投入,在涉农资金整合方面,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单列,并加大切块资金投入,每个贫困村规划建设资金600万元。其中,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00万元。同时,整合其他项目资源,向贫困村倾斜,2016年整合文化项目资金为全县55个贫困村配备音响、乐器、体育器材等132万元的文化活动设备。
美丽乡村与贫困村出列同步完成。在贫困村达到脱贫村标准的同时,打造成美丽乡村示范村。在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重点以路、水、电、房、医等九大工程为主,截至目前,13个2016年的预脱贫村已基本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
脱贫攻坚工作督查与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把贫困村美丽乡村推进工作工程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部分,在督查脱贫攻坚的同时,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督查,督查工作中有表扬、有批评、有现场观摩、有表彰总结,有力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进度。
民生工程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2016年10月19日,由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主题为“精准扶贫,共享发展”的第四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会上,虞城县“贫困村美丽乡村推进工程”获2016年民生示范工程奖,被评为全国2016年十大民生示范工程之一。
2016年以来,通过采取整村推进、到户增收、驻村帮扶、百企帮百村、小额贷款等方式,已带动2.9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今日木兰故里,决战贫困已成为全县人民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自觉。在精准扶贫主战场,虞城百万人民不忘初心,憧憬梦想;我们克难攻坚,勇于实践,奋力谱写幸福富裕虞城、文明和谐虞城、开放绿色虞城新篇章!
《攻城拔寨火力全开 强势推进势如破竹虞城决战贫困一路凯歌》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ngqiu.yuduxx.com/yucheng/563633.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