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2-20 11:07 我要投稿
12月13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的“2016报旅融合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利民古镇与中国其他九个古镇荣膺“最受中国报业关注的十大古镇”!
2006年,城主曾经写过一篇利民古镇的文章。今拾之与大家分享:
清乾隆八年虞城县城(今利民镇)图
据《虞城县志》载,1954年,经当时的政务院批准,谷熟县与虞城县合并为新的虞城县。为便于领导,原虞城县城所在地从利民镇迁到马牧集(今虞城县县城)。所以,利民镇是虞城县的老城。由此上溯到公元596年,即隋文帝开皇十六年,把三国时魏国的梁郡改称宋州,而原属梁郡的虞县也被更名为虞城县,属宋州。从那时起,虞城县之名至今1400多年不曾改变。在称虞城县之前的虞县及虞国,就是本文所称的古虞。古虞人文荟萃,历史悠久,拥有灿烂的中华文明。
位于虞城县利民镇老城西南1.5公里商墓村后的商均墓。
位于虞城县利民镇的护城河。
在虞城县利民镇出土的陶器。
位于虞城县利民镇的城隍庙。
位于虞城县利民镇的跑马道。
四千年前商均封地
商均封于虞城的历史不但史书记载详细确凿,而且至今有商均墓为证。《虞城县志》记载着唐、明、清等朝代封到虞城的官员祭祀商均墓的情况。1937年5月,日寇占领虞城县城(今利民镇),1942年春,统治虞城的日军小林司令带领工兵钻挖商均古墓,盗去古代红陶、黑陶、鱼纹陶等生活器皿不计其数,被弄破的陶片遍地皆是,商均墓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现在,商均墓仍然存在,位于利民镇老城西南1.5公里处的商墓村后。虽经几千年沧海桑田的变迁,但现在的商均墓仍然有4米高,周长110米,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记载,公元前21世纪,五帝之一的舜帝年老之后,把王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禹为了感恩舜帝,就把舜的长子均从老家山西封到商丘东的有虞为国君。这里有一个记载,可以佐证商部落在夏初活动在商丘一带:均被封在有虞后,因有虞当时属于商部落领导,故此将均称为商均。对此,《汉书》等都有记载。
从上古时期传承下来的帝王之原墓在中国极其少见,商均墓为其一。而商均墓的存在也有力地证明了商部落早期在商丘一带活动。
当时商均统治的有虞氏部落的活动范围,可以从一些记载中推断:它北接有仍氏(今山东济宁一带),西南毗商国,西北靠定陶。商均虽不具有当国王的雄才大略,但他封到有虞之后,却是个很得人心的有道之君。从其陵墓看,他很受人爱戴,其陵虽经4000多年雨水冲刷,仍然高若山岭,解放前,其墓前还立有历代封史的碑刻,香火不断。据利民镇一些老人回忆,解放前,商均墓旁曾有3000亩树林,但后来都被破坏了。
商均之后,虞国有文字记载的国君有虞思、虞遂。虞思为虞国国君时,为夏王朝的中兴作出了很大贡献,《史记》、《竹书纪年》等国史中都明文记载了虞思收留少康,让少康积蓄力量扫除奸臣称帝的事情。夏禹王的第四代孙仲康在位7年而殁,立其子后相为王,这时掌管矢射的大臣后羿欺后相懦弱而篡夺了王位,同时放逐后相并起用奸臣寒浞为相。后羿不久又被寒浞所杀,寒浞霸占了后羿的妻室,生浇、壹二子。后来寒浞又派儿子浇去追杀后相。后相被残杀,儿子少康后来逃到了虞国,隐姓改名为杜康。虞思不但将杜康保护起来,还以其女配杜康为妻,并安排他到虞国东南的重镇纶城去住,又划给他方圆5公里的土地和500民众供其使用。杜康在虞国居住了20年,发明了簸箕、扫帚和秫酒,同时招抚了夏朝的遗民,安排官职,暗练兵马。最终,杜康与夏朝遗民一起灭掉了篡位的寒浞和浇,恢复了夏王朝。这一事件《左传》中有明确记载,这就是历史上的“少康中兴”。少康中兴从地理上来说,就是在虞国完成的。
夏朝灭亡之后,商汤又在南亳(今虞城县谷熟镇)建立了商的第一个政权。这部分历史,记者已经在《商朝最早的都城:汤都谷熟》中详述,今不赘言。
王子司空葬于古虞县
战国之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全国实行郡县制,虞国被编为虞县。秦时虞县归属砀郡。虞县之名,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开始。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虞县改属梁国。王莽当政时,虞县曾临时改名“陈定亭”,东汉时复设为虞县。
三国时期,虞县属魏国梁郡。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梁郡改为宋州,虞县改为虞城县至今。
在古虞大地称为虞县这段历史中,有几位葬于虞县的高官才子曾经入史。
一是汉朝王子栗王曾葬于虞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封赵敬王肃子宋为栗王,卒葬于虞县。”清顺治时《虞城县志》载:“虞城东南三里古有栗王墓,占地八亩,高耸若陵。”今废,遗址在今利民镇杨庄村东不远处。
明代文人范良彦曾为栗王墓赋诗云:
帝子荒坟春草齐,夕阳城郭望中低。
冈连龙岫云犹湿,野入空桐路欲迷。
螟色有时来古树,村声何处报邻鸡。
关情最是树头鸟,识尽兴亡不断啼。
二是汉朝司空、司徒盛允卒后葬于虞县。据《水经注》记载:“盛允,字伯世,梁园虞县人也。死后葬于虞县城东。”还载,“虞城县东有汉司徒公盛允墓;碑延熹中立也。墓有石阙、庙宇。今废。”据考证,盛允之墓当在今利民老城东杨庄村东一带,这也能从一个侧面证明商均封在虞城的史实。
利民镇的旧城、老城及新城
虞城县利民镇有三城,分别为旧城、老城及新城。旧城指有虞氏建国至明朝嘉靖年间黄河水患之时,现已埋于地下。老城是指今天的利民镇老城,原是虞城县的城关镇,是明朝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以后新建的虞城县城。新城是指2001年8月利民乡与利民镇合并后的镇政府所在地。
本文要介绍的是虞城县被称为虞城县之前的虞国及虞县,所以主要是写旧城。旧城在今虞城县利民老城西南约1.5公里处,现在的县城正北10公里,单虞亳路与济民沟交会处西北几十米处。从20世纪60年代挖河时出土的瓦砾、器具作坊来看,旧城成正方形,边长约1.5公里,它东、西分别临空桐、孟诸两泽,有水乡泽国之称。城内有商均祠庙、县衙、学堂、启圣公祠、义民坊、光振坊、鹏博坊、进士坊、奎星阁、酒作坊、宫馆等。城西北1.5公里为商均墓,城东1.5公里为栗王墓。传说因太甲帝不守汤制,伊尹曾放太甲在空桐泽乡反省、自责。太甲悔过后又还其政。宋国时,许多权贵、重臣都不断到虞县畅游、垂钓、休息。如《左传·哀公二十六年》记载:“宋景公游于空泽,卒于连中,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宫。”西汉以后空桐泽建筑物增多,除连中馆、空桐亭外又建了各种楼台亭榭、别墅和离宫等,梁王不断带领枚乘、邹阳、司马相如等文人到此游玩作赋。唐宋时,大文豪李白、高适、欧阳修、苏轼等都曾游历于此。从李白的梁园吟、高适的“我本渔樵孟诸野”等诗句中皆可证明。
明嘉靖时古老的虞县被黄河水淹没。现在,旧城在地下三四米深处。20世纪60年代,在挖济民沟时,在原利民公社李庄、杨庄之间,挖出了砖墙、瓦片、陶器、酒作坊、酒糟、铜钱等物,有力地证明了那儿为旧城遗址。
在利民镇老城,现在还留传着旧城“九门九关”的传说。据说,旧城有4座城门,唯独西门的城门建筑格式不同于其他3座城门。西门的外面又加了一道瓮圈门。瓮圈门除中间一个大门外,两边分别还有4道门,共5道门洞,与正常的西门加在一起共有6道门。6门加上东、南、北3道门,正好够“九门九关”。为什么要加成“九门九关”呢?虞城在夏朝时期是有虞氏的国都所在地。在古代,“九”这个数字是一个代表尊贵、至高无上的吉祥数字,如“一言九鼎”、“九五之尊”等。历史上都城很多都是“九门九关”的格局,北京、南京、西安、开封等都是这种格局。这也能从一个侧面证明商均封在虞城的史实。
后记:
对雪忆虞城宰(李白)
昨夜梁园雪,弟寒兄不知。
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
(注:当时虞城属梁园)
登栗王台(张宾王)
帝子何年坟,至今王气氲。
径深禽鸟乐,碑断龙蛇文。
古木疏照日,山花密映云。
登临朋友共,从此仰高芬。
虞城吟古(刘咸)
商均封国古虞城,尘迹荒凉草树平。
龙岫支深猿洞湿,菟园风冷雁池清。
孝廉空仰司徒操,清苦犹闻令尹名。
来往共登高祖庙,何人知祀马先生?
《虞城县利民古镇上榜“最受中国报业关注的十大古镇”》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ngqiu.yuduxx.com/yucheng/55743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