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1-09 18:42 我要投稿
本报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平景全 何文学
“真是好人哪!”虞城县乔集乡刘楼村村民刘余氏,再一次拉住裴广聚的手感叹道。刘余氏90多岁了,无儿无女,长期有病,生活十分困难,虞城县农业局驻乔集乡刘楼村第一书记裴广聚了解情况后,常去她家嘘寒问暖,并为她购买了棉被、面粉、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
其实,每一位孤寡老人的大小事,在裴广聚心里都是大事。
现年47岁的裴广聚,于2015年5月开始了扶贫之旅。一年多来,他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满腔的工作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村里的工作中,并充分调动全村党员干群的积极性,使刘楼村面貌焕然一新。
访百姓:敢问路在何方
驻村伊始,裴广聚坚持每日到村开展工作,在村干部的配合下,用了3个星期的时间走村串户,摸清了村中所有的贫困户、五保户、困难党员户的情况,熟悉了本村各自然村的具体位置和村民的现实状况;了解到村民大部分都种植苹果,但缺少技术指导,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一直很低;杂技从业人员多,但各自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很快,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刘楼村三年发展规划。
抓党员:当好发展带头人
“多少年了,是裴书记第一次让我们这些党员聚在了一起,看来我这个老党员也要发发光了。”老党员刘文建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地方的工作能否做好,关键是有没有好的带头人,有没有作风过硬的领导班子。一年多来,他组织召开村两委班子会90余次,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会20余次,各项工作充分发扬民主,理清了各项工作思路,为今后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还利用开会、收看远程教育专题片等方式,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传技术:二十七天没回家
“裴局长,乡政府有你们局里的农技推广中心大楼,那里的条件好些,你怎么不住在那里?”有人这样问。他笑笑说:“咱来是扶贫的,不是图享受的,再说群众有事找咱也不方便。”
为使刘楼村的群众早日脱贫,在2015年5月20日县委召开精准扶贫动员会后,第二天裴广聚就卷起铺盖住进了刘楼村委会。有一次因工作需要27天没有回家,换洗的衣服都是别人帮忙带来的。他充分发挥自身懂技术的优势,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指导,邀请农技专家一起进入田间地头,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宣传和培训指导,累计开展培训会10场次,发放资料1800余份。他深知,单靠农业收入很难脱贫,必须要产业脱贫。于是,他引导村民吴爱堂、刘建芳等8户建起了鸭棚;成立刘楼村苹果种植协会;运用刘楼人人会杂技表演及“河南省杂技艺术文化之乡”这一品牌,外出表演,增加收入。
为修路:体重轻了六斤
村民吴永高兴地说:“路修好了,我们村苹果的‘机械’伤就少了,就能卖出好价钱!”
富不富,先看路。第一次到刘楼村,裴广聚印象深刻:进村的路坑坑洼洼、积水连片,地面的凸凹不平时不时地撞击着汽车底盘,“那么多年了,村民这路怎么走的?”解决刘楼村一千多人出行难问题,成为裴广聚驻村的第一件大事。为修路他组织召开了多年来的第一次村民代表会。听说要修路,村民的高兴劲溢于言表,但一说到路怎么修、每公里的15万元配套资金从哪里来时,就没人答话了。裴广聚走家串户了解到,该村之所以长期没有解决修路问题,筹资难是一方面,人心不齐也是一方面。找到症结才能对症下药,他和村支书一起去外地找刘楼村籍的干部、老板,说服他们捐资修路,给群众做工作、讲利弊。经过努力,项目已于今年9月份开工。施工期间,他一直坚守一线,从路线规划到做路基,直到平整宽敞的水泥路建好他从没离开过,他自己却瘦了六斤。为丰富刘楼村群众生活,他又多方面协调资金筹建了村文化广场,从县农业局协调资金2万多元对全村的墙体进行了刷白,村面貌焕然一新。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裴广聚是全县148个驻村第一书记的一分子,他说:“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实实在在的,都是老百姓所期望的。”
《他这样执着究竟是为啥》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ngqiu.yuduxx.com/yucheng/536424.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