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韩国的《花木兰》 ——写在商丘市豫剧院参加韩国艺术节演出并荣获金奖之后 记者 侯国胜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在韩国演出时的《花木兰》剧照。 资料图片 谁说女子不如男?此女便是花木兰! 木兰擎剑定边疆,“木兰”韩国美名扬。 在9月18日至21日举行的韩国原州舞动国际艺术节上,作为中国唯一的参演节目——由河南省文化厅推荐、商丘市豫剧院排演的豫剧《花木兰》一举战胜俄罗斯、韩国、日本、泰国等8个国家选报的40多个节目,夺得艺术节国际交流金奖。 “荣誉来之不易,同志仍需努力”,作为赴韩国汇演的带团副团长、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常青说,“这次去演出,出动了商丘市最高职别的演出团队,而且常常是一人饰演多职,还要克服语言障碍,同时还要随时应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可以说,荣誉背后是汗水!再者,商丘以《花木兰》为主推剧目的豫剧还要更好的走出去,让世界各地的人通过《花木兰》了解中国文化、认识商丘,前景无限,但任重道远。” 选报《花木兰》的背后 为什么选报《花木兰》而不选其它剧目?为什么《花木兰》每次走出国门都能获得良好反响? 在文化部组织的赴非洲艺术交流期间,《花木兰》在埃塞俄比亚、卢旺达、马拉维等国大受好评,观众都要求加场演出。在台湾演出时,几乎是万人空巷。如今,在韩国,《花木兰》又将国际交流金奖收入囊中。那么,为什么每次都是《花木兰》呢? “其实,选报的原因也不复杂,一个是因为花木兰的国际影响力,一个是《花木兰》本身的艺术性,最重要的是商丘文化艺术走出去的需要。”市演艺集团董事长、市豫剧院院长陈新琴告诉记者。 木兰是一个符号,也是一个载体。作为商丘古往今来最负盛名的女性,即使放眼全国,至今还没有哪一位传说中的女性人物超过她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木兰辞》千年传颂,传统豫剧《花木兰》是被演唱最多的豫剧曲目之一,美国的动画片《花木兰》全球发行,电影、电视剧《花木兰》一次次将木兰形象推向前台。特别是受美国文化浸淫太久的韩国,通过动画片《花木兰》了解这个人物的特别多。 常青介绍说,因为语言障碍,外国人基本都听不懂我们唱的是什么,如果再不了解我们所演出的历史人物,那么,外国人就很难通过我们的肢体语言和发音等了解我们这个戏的内涵,如果没有这基础,外国人是不会买你的账的。 如果就《花木兰》本身的艺术性而言,这应该是商丘市豫剧院近年重点打造的一个剧目。《花木兰》本身是一个传统的优秀豫剧曲目,市豫剧院“旧瓶装新酒”,无论在舞台、唱腔、武打动作设计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精气神”,展现出了陈新琴、闫玉龙、张燕、韩振业等四位国家一级演员和王效领、吴青峰等一批非常优秀的中青年演员的实力。 让花木兰和《花木兰》走出国门,作为花木兰的家乡,商丘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并且走出去又遇“政策东风”。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就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振兴我国戏曲艺术作了部署。“有了这个政策支持,我们走出去更有信心。”陈新琴如是说。 精益求精打磨剧目 谁也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每一次成功都是血汗铸成。 在省文化厅下达商丘市豫剧院赴韩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任务后,商丘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市豫剧院更是做了充分准备。 “这次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展演活动,而是团体与团体之间的艺术竞赛,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素质的比拼。我们要为国家的形象和荣誉而战。”陈新琴感慨地说。 《花木兰》是出大戏,平常演出,演职人员一般要在30人左右,但这次艺术节,举办方要求参演人数不能超过12人。为了确保在人数减少一半多的情况下,还要保证演出质量,市豫剧院确定了一个“名角领衔,一人多角”的选人思路。经过反复挑选,最终确定由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陈新琴为领衔主演的17人参演阵容(演员12人、乐队4人、服装1人)。经过反复斟酌、论证和推荐,最终确定在主演《花木兰》的同时,加上民俗舞狮配戏曲技巧组合演出。 人员和任务确定后,剧组对出访演出的剧(节)目进行了加工提高和精心打磨。在不伤及剧情的情况下压缩、精简剧中人物是必须的,对此,该剧的编导刘涉运协同来自新加坡的蔡曙鹏博士,对剧本进行了重新结构,精简剧中角色,即便如此,参演人员还要一专多能,一人多岗,前后赶角才能完成整剧的演出任务。为了在正式演出时分毫不差,达到最佳效果,剧组提前十多天就开始刻苦排练,从狮子舞到传统戏曲技巧,再到对主打剧目《花木兰》全方位的认真打磨,一切务求精益求精。 收获掌声与尊重 为观看《花木兰》,韩国一位75岁的在国内很有影响力的舞蹈家,亲自开3个小时的车从另一个城市赶到原州,随行的还有她的一位美国朋友。 想到了韩国人可能知道花木兰, 没想到韩国人这么喜爱《花木兰》。常青告诉记者,原州市仅有26万人,到现场观看《花木兰》的有2万多人,原州市最大的演出场地座无虚席。 无论是常青、陈新琴,还是所有演职人员,都对韩国人对《花木兰》的喜爱记忆犹新。 作为副团长,常青在观众席上亲身感受到了韩国观众的热情。当花木兰舞动兵器,并唱出“谁说女子不如男”经典唱段,还有贺元帅、刘忠等不断登场表演打斗经典场景时,场内很多观众都站起来鼓掌。 如果不身临其境,很难恰当的形容出韩国观众对《花木兰》这出戏的那种喜爱。常青说:“80分钟的演出中,观众集体鼓掌有10余次,可以说,演出从头至尾都是高潮。” 这个演出效果的获得,也充分体现了市豫剧团应对突发情况的反应能力。出发前,市豫剧团考虑到观众大多不懂中文,就将剧目文字翻译成了韩文,本想通过韩文的释义让观众理解剧情,没想到剧场没有字幕机,没法出字幕,观众就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内容。面对这种情况,剧组一行进行紧急商议后,立即对剧情进行删改,决定减少唱段,增加武打场面,通过肢体语言来展现本应由语言所表达的内容。 本来这是一个高难度的环节,但在《花木兰》剧组里就不是大问题。因为外出演出多,经常要对剧本、剧情进行临时改动,大家都有了紧急适应能力。在演出前,大家通过一两个小时的串戏排练,很快就达到了熟练配合的程度。 三天中,演职人员还走到街头进行表演,无论是吴青峰扮演的孙悟空,还是陈新琴表演的《抬花轿》桥段,都获得了观众的喜爱。 韩国观众喜爱我们的戏,韩国上下对中国人都非常尊重。在韩国原州市市长元昌默接待各国演出代表团代表时,常青排在第一位。常青说,我第一个受市长接见,我后面是俄罗斯和日本的代表。到外国获得很高的礼遇,就会有油然而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花木兰”越走越远,国际性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相信,以“花木兰”为代表的商丘文化也必将在“走出去”的道路上铿锵而行,步步莲花。
《《花木兰》惊艳韩国》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ngqiu.yuduxx.com/yucheng/259518.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