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09 12:30 我要投稿
李珍在进行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李珍,宁陵县乔楼乡卫生院的一名普通护士,2013年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万分之一的概率,让李珍的造血干细胞在今年10月份和北京一名21岁的白血病患者配对成功。爱心没有概率,奉献没有概率。12月7日,李珍开始了一场:
12月7日清晨6时,郑州的天空漆黑如墨,北风凛冽。此时,在省人民医院注射过第9针动员剂的李珍,就如携带着光明与温暖的天使,即将给一名21岁的白血病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早上8时,两根针管插入了李珍的左右臂弯,随着机器的振动,饱含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开始从李珍的血液中分离,整个过程持续4个小时。这天下午,这些造血干细胞将被送往北京,移植到患者的体内。
让我们把时间往前推溯15个小时,回到记者在郑州见到李珍的第一面,听听关于她的故事。
12月6日记者见到李珍的时候,她已经在郑州待了5天时间。为了让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含量上升,便于分离,李珍需要提前注射9针的动员剂。从第一针动员剂进入血管开始,李珍就需要忍受浑身的酸疼和头疼了。
“这几天在郑州,我除了打针,就是在房间里待着,因为身上很疼。”李珍笑呵呵地对记者说,“晚上也睡不好,因为头疼。你不介意我躺着和你说话吧?”
2013年,李珍进行了血液的采集,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使她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有两个,按照李珍的话讲就是:“我在医院工作,看到了太多的病人在病魔面前展现出的痛苦和对生的希望。在我的家中,父亲的病逝和母亲的瘫痪在床,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作为病人家属的煎熬。所以,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愿意帮助任何需要帮助的人。”
虽然在说起父亲于2010年因肺癌病故和母亲在2011年因脑血栓瘫痪在床时,李珍留下了难过的眼泪,但是李珍给记者的感受却是:这是一个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充满了爱心与奉献精神的人。即使在说起自己浑身疼痛时,她都是笑呵呵的,李珍很认真地说:“把不开心传给别人,是不道德的!”
今年11月3日,在下班回家的途中,李珍接到了商丘市红十字会的电话,通知她的造血干细胞和北京一名21岁的白血病患者配对成功,问她愿不愿意进行捐献。“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坏了,没有多想我就表示愿意进行捐献。”回忆起接到电话时的场景,李珍又抑制不住地笑了起来。
“在接到第一个电话的时候,我就开始控制饮食了。但是在体检当天,我的血压还是有点高了。”李珍说,“体检的时候我还是比较担心的,怕万一身体出现什么情况而影响了捐献,就因为过度紧张了,导致我的血压高了起来。还好医生说没有影响,我这才放下心来。”
12月2日,做好了一切准备的李珍来到郑州,准备进行动员剂的注射。注射动员剂会导致肌肉疼痛,在来郑州之前李珍就已经知道了,这对于李珍来讲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一件小事却让李珍害怕了起来,那就是打针。
“虽然我在医院工作,但是我是很怕打针的,毫不夸张地说,我可以害怕到三个人都按不住我。”李珍笑着说,“所以,听到每天要进行两次注射的时候,我还是很害怕的,多亏了我的儿子安慰我。”
来到郑州的当天,在深圳跟着丈夫的十岁儿子给李珍打来了电话。
“妈妈,会不会疼啊?会不会对身体不好啊?”儿子如是问到。
“一点也不疼,对身体也没有影响。全国只有妈妈能够救那个病人。”母亲如是回答。
“那妈妈你去捐献吧,我支持你!”儿子充满崇拜地说。
母子间简单的对话,打消了李珍对打针的恐惧。12月3日,第一针动员剂进入到了李珍的血管。深藏在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开始活跃起来,一场生命的接力从此开始。
12月7日一早,李珍化了妆,来到省人民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听到护士和工作人员对她说的“谢谢”,李珍显得有点不好意思。
看着血液从体内抽出,经过机器的循环分离出造血干细胞,李珍祝福北京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同时,李珍也不忘对自己说:“过量的造血干细胞从血液中分离出去,我的身体就该不疼了。”
“双盲”的捐献方式使得李珍和北京的患者相互不认识,但是,总有一些东西会将他们连接在一些,这就是那202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悬液和支撑起社会的爱心。
《生命与爱心的接力》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ngqiu.yuduxx.com/huashang/28807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