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27 10:05 我要投稿
盛夏7月,正是万物茁壮成长的季节。穿行在商丘市郊的村庄街巷、故道田野,处处被浓浓的绿意包围着,时时被初露端倪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好前景振奋着。7月22日至23日,本报采访组最后一站走进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踏访了示范区管辖下的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10个村庄(社区),真切感受到了示范区在探索“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方面所呈现的勃勃生机。
优化升级的“菜篮子”
出市区,从木兰大道右拐不远,就到了素有“商丘市民菜篮子”之誉的周集乡境内。
沿着整洁的乡间水泥公路边走边看,路两侧粮菜间作种植的作物一派丰收景象,番茄、茄子、辣椒和葡萄等成垄成行,绿色中闪烁着姹紫嫣红。采访组乘坐的面包车正行驶间,被一辆对面驶来的红色大货车挡住了去路,司机师傅急忙为大货车让路。停在路边指挥大货车通过的周集乡王尧村村民胡孝远告诉我们,这辆车和停在前边的几辆货车都是来自外地运输番茄的车辆,他们每两三天来一趟。
胡孝远今年66岁,是王尧村村民。他骑一辆两轮电动车,经常在周集、张阁交界处的几个村子里转悠。谁家的茄子、辣椒成熟了,谁家的番茄该摘了,老胡都心中有数。他说,我干这一行6年了,外边来拉菜的人都知道我的手机号码。
正在交谈时,老胡的手机响了。只听那边问:“番茄咋收的?”
老胡答:“好的9毛(一斤),以质论价。拉到东边路口等我!”
正在路南地里摘番茄的王尧村村民唐俭英,?着一篮子番茄往地头上走。这几天她忙不过来,就把出嫁了的闺女叫来帮忙。她说,番茄种好了,也得有人联系帮忙卖出去。今年省事多了,去年往外卖不动,一斤4毛,没有钱赚。今年已经到手几千块了。
周集乡乡长梁英才介绍,王尧村有4个村民组,2000人左右,除外出打工者外,大多数群众都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乡政府把巩固和发展“菜篮子工程”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推动优化升级,采取引导本地在外打工者回乡创业的方法,发展蔬菜大棚和休闲观光农业。2014年6月成立的众鑫生态农业园,是由本乡小陈楼村返乡创业者李萍投资1亿多元兴建的,一期工程已经建成日光温室大棚50座,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创造效益。今年8月,该园将建成蔬菜保鲜库和加工车间等,为周边群众的蔬菜种植提供更大的保障。
走进与王尧村相距不远的孔阁村,眼前一亮。该村村容村貌整洁,水泥路修到家家户户门前。这里的群众在乡里支持下实现了土地流转,村民既增加了土地的收入,也可随时到商丘市绿博园观光有限公司打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也有的人在经商、搞建筑方面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城乡一体”的小村庄
济广高速纵穿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全境,在给周边群众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该区的环境绿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周集乡在境内的8.5公里路段两侧建起了绿色长廊,现在各种苗木长势喜人。而位于济广高速西侧的张阁镇朱店村委会吕庄村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则实现了由乡村到城市的华丽转身。
走进竹影掩映的吕庄村,仿佛走进了一座公园。70多岁的村民张允先说,修济广高速时俺庄碍事,几年前搬迁以后,村民的住房全部实现了排房化,但村里的道路一直没有修好。划归示范区后,镇里不但为我们修好了道路,还修了下水道,我们出门再也不踩泥了。现在家家门前摆放了垃圾桶,村头安装了全套的健身器材,建起了文化广场,生活水平提高了,俺庄的人成了实实在在的城里人。
和吕庄村在同一条道路上的沈牌坊社区,是张阁镇着力打造的绿色园林小区,该社区可容纳两万人入住,同时也担负着周边11个自然村群众拆迁后安置的任务。该小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设、低成本安置,千方百计提高大家的文明素养。镇党委书记李付涛说,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同时,要切实为群众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既让人们记得乡愁,更让他们感到有奔头 (压题图:贾寨镇农民在已纳入规划的黄河故道湿地郊野公园管理间作种植的小桃红药材。 见 闻 摄)
美丽的家园不一定非要豪华,抱朴守真一样难能可贵。中州街道办事处双八村委会黄楼村是毛主席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走进纪念馆大院,只见花木葱茏,道路整洁。63岁的黄书德老人一边扫地一边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办事处领导多次来这里现场办公,投资50多万元翻新整理了许多珍贵图片,再现了一代伟人的风采。馆前杂草、垃圾清除了,建起了文化广场,每天晚上都有村民来这里跳广场舞。
在中州街道办事处负责人的陪同下,沿着东西8.7公里长的惠民路,我们又来到唐庄村。只见这里村容村貌整洁,房屋墙壁粉刷一新,村里原来的大坑垃圾遍地,如今被填平、硬化,建起了文化广场,篮球架、乒乓球台等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政府的关心。
令人憧憬的“后花园”
贾寨镇位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北端,明清黄河故堤如一条绵延的巨龙横穿境内。登上明清黄河故堤,“黄河故道湿地郊野公园分区图”的彩色图板展现在我们眼前。
规划中的郊野公园占地6平方公里,依托5000亩水面的马楼水库加固项目,以黄河故道大堤为轴心,分为故道游览区、湿地体验区、休闲垂钓区、果林采摘区、农田景观区、花田观光区和入口服务区等,致力打造商丘市的“后花园”。据贾寨镇党委书记沈祥举介绍,在示范区领导的支持下,贾寨镇先行先试,邀请上海同济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规划设计,结合水利部门正在进行的马楼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多方面做好郊野公园建设的前期工作。目前,该镇围绕郊野公园的建设已修建水泥路面37公里,铺设彩色自行车道、人行道20多公里;从大堤至105国道11公里的景观大道建设工程,已经完成清障任务;在大堤两侧已经种植了大枣、核桃、苹果、梨等杂果1500亩,栽植绿化树3000多棵。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马楼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位于堤下不远处荒庄村的十几名妇女,骑着三轮车、电动车来到大堤一侧的商丘堃隆森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除草、摘黄豆角等劳动。原来,成立于2014年3月的商丘堃隆森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这里承租荒滩土地3000亩,建设生态果园和苗圃园林,目前种植有黄金梨、沾化冬枣、烟台苹果,还有小辣椒、小桃红、月菊等。合作社的发展不但把黄河故堤两侧的荒滩地变成了公园的一部分,而且吸纳了周围村庄不方便外出打工的一批中老年人来此就业。
与郊野公园一样让人期待的,还有刚刚被市规委会票决通过的商丘市植物园选址暨用地规划方案。规划中的商丘市植物园,占地1890亩,以位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平安街道办事处沈楼村的千年银杏树为基础。
7月23日,采访组来到沈楼村,只见那千年银杏树巨盖遮天、浓荫匝地。村民们“背靠大树好乘凉”,在古树绿荫下纳凉拉呱、打牌娱乐,其乐融融。村党支部书记刘让明说,这棵有2000年树龄的银杏树,早些年与它同宗的树种很少,使它无法授粉,人工授粉的难度又大,所以挂不上果。近年来,方圆十公里以内有了相同的树种,所以每年的授粉季节不用操心就自然授粉了。今年由于气候湿润,授粉好,果子结得特别多。老刘还说,这棵树简直是周围群众心目中的神明。“听说这里要规划建设商丘市植物园,群众都非常支持。植物园的建设肯定会把这棵千年银杏树保护得更好,俺咋不高兴呢?”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刚刚起步,令人憧憬的规划已经纷纷启动,“建成工业、服务业和都市高效农业协调发展的复合型经济发展区和经济、民居、生态功能兼具的综合性科学发展实验区”任重道远、前景美好!
示范区里绿意浓(摄影)
详见3版
策划:郭文剑 统筹:闻 力
执行:袁正建 崔申义 石 松 马晓伟
《“城乡一体”好前景》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angqiu.yuduxx.com/huashang/212507.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